
【编者按】永崋证券
“不走回头路”——这句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强音,是中山刻入血脉的改革基因。四十余年风雨兼程,行至今日,面对发展中的深水区与硬骨头,中山如何突围?答案,依然是改革!
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揽,中山重拾“杀出一条血路”的胆识与血性,再扛改革旗帜、再当改革闯将,以破釜沉舟的决心,开启了一场全域性、深层次改革,重点涉及八个领域:从打破土地困局的“工改”到重现碧水清流的“水改”,从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技改”到温暖民心的“教改”“医改”……每一项,都是向陈旧藩篱的宣战;每一环,都是为高质量发展开辟的全新战场。
这不仅是发展路径的革新,更是城市精气神的一次淬火重塑。即日起,南方+将深入“八项改革”的一线,记录中山如何以改革破题、以改革开路,在攻坚克难中重燃激情、重塑城市精气神,记录这座城市为打开全新发展局面,所推动的基层改革实践,敬请垂注!
10月30日,中山三季度经济数据出炉。中山工业交出一份含金量十足的答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速不仅较上半年提升0.7个百分点,更领先全省1.6个百分点。
这看似简单的百分点跃升,正是该市“工改”赋能产业的直接印证。
这份韧性,源自一场持续三年多的自我革命——一场向存量土地要发展空间的“工改”攻坚战。近年来,中山市直面早期形成的大量碎片化、污染高、隐患多的单层锌铁棚厂房,以“工改”为集成式改革关键一招,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全盘大局,2022年以来累计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5万亩,项目容积率提高到3.0以上,“工改”载体去化率超81%,预计新增投资近2000亿元,集体物业价值普遍提升10倍以上,谋划推动2500家污染企业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2024年全市工业园火灾次数比2021年下降30%。
中山“工改”改掉的,是低效落后的旧产能;改出的,是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2.2%,稳稳擎起半壁江山;高技术制造业更是以19.2%的高增速强劲攀升,占比达18.4%。
这正是“改”与“增”的辩证统一——改革破除的是障碍,增长激发的是新动能。从“散乱污”到“高精尖”,中山以“工改”之笔,改出了发展新空间,改出了产业新气象,也改出了在风浪中稳健前行的底气。在经受对外贸易重压背景下,中山守住工业底线,以逆势增长的数据证明:唯有以改革破解深层次矛盾,才能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清除超百项旧政策永崋证券,力破土地历史顽疾
中山的工业用地之困,存于当下,积于过去。如何向历史遗留问题“开刀”,是中山解决用地困境的当务之急。
据悉,为了让土地碎片变连片,中山清理113项不合时宜的旧政策,出台新政策87项,在省“三旧”改造政策基础上,让2010年后实施建设的不满足省标图入库要求的低效工业用地可同等享受市级权限优惠。对于延长土地使用年限、划拨用地补办出让、历史用地协议出让等均可按照土地市场评估价的40%计收土地出让价款,充分激发市场改造积极性。

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黄圃港片区)物流园区。 受访者 供图
对于企业而言,积极性更在于改造流程的通畅。为破除审批业务互为前置、报批手续繁琐等障碍,中山通过压时长、优流程、放事权、信任审、集中批,实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查,将审批步骤从12个压缩至6个。并且,中山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探索形成“单一主体归宗+连片奖励”等连片改造模式,如针对土地产权人众多的情况,鼓励通过签订搬迁补偿协议转移相关权益,土地在注销原不动产权证后按控规协议出让给单一主体实施改造,并对整合3个及以上不同权利主体、用地总面积达30亩以上的给予最高200元/平方米改造奖励,鼓励市场主体连片开发。
在中山,不少权益人关注的是:在缺乏土地合法用地手续的情况下,土地如何才能“合法化”、拥有更高的使用价值?为解决这一实际诉求,中山依法依规允许已建设使用的历史违法用地通过改造升级完善建设用地手续,针对不同的违法发生时间和地类予以更低的罚款处理,且无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降低办证成本。于是,一大批历史形成的村集体违法用地抢抓改造机遇、进一步实现合法化增资扩产。并且,针对新建建筑面积达地块可建建筑面积50%以上的“工改工”局部改造项目,中山“工改”允许完善不动产登记等手续,累计完善建筑物产权手续超10.8万平方米。
例如,位于中山市南朗街道的莎丽公司,通过“工改”完善2万平方米的建筑物产权手续,成功解决因无法报建导致难以合法增资扩产这一困扰20年的历史难题,改造后未来五年计划冲破20亿元产值大关。

中山市小榄镇绿金湾高端环保共性产业园楼顶放置了工业污染处理设施永崋证券。 南方+ 陈少宏 拍摄
企业自改占半,“小财政”撬动“大改造”
在全市范围开展如此力度与规模的改革,“钱从哪儿来”的问题不可回避。对于财政“口袋”有限的中山,必须拿出能够支撑“工改”持续推进的资金支持体系、激发市场参与改造的积极性。
为了让“小财政”撬动“大改造”,中山对符合条件的“工改”腾挪企业给予连续2年6元/平方米/月的补助,累计帮助企业完成搬迁安置651家,全力留下优质企业。中山还首创银行“工改”融资贡献评价激励机制,设立“工改”周转金、银行贷款风险补偿金、贷款贴息补助,实现企业融资增信、财政杠杆放大、银行风险分担,帮助改造项目获得银行贷款资金额度超237亿元。在资金支持下,全市“工改”项目中,企业自主改造的超2.2万亩,占比超50%。
对于闲置用地,中山探索制定更加宽松的“工改”项目用地闲置放行实施细则,因地制宜加快盘活沉睡土地资源。例如,针对天乙铜业公司破产导致东凤镇同安村557亩用地几近歇业荒废且长达7年的情况,中山以“工改”为契机,由东凤镇政府征收土地后,公开出让给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实施综合改造,成为中山十年来单宗出让面积最大的土地,改造后年产值预计超66亿元。

中山市小榄镇永宁社区华中路工业园改造前后对比。
新厂房、新园区落成,不能“晒太阳”。对此,中山推动“工改”、招商两大指挥部联合成立“工改”招商组,市镇与“工改”项目方形成合力,探索总结以地招商、以房招商、以商招商等经验,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并且,中山创新厂房供给方式,加快形成“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结合全市产业用房需求,开拓鼓励企业自改、技改双结合,充分发挥政府连片收储优势择优供给,“预招商+定制厂房”,打造差异化工业上楼新型产业空间等路径,允许“工改”新建工业建筑按幢、层、套为单位进行分割,助推改造企业灵活招引产业链上下游。例如,东凤镇潘富华“工改工”项目通过“自用+出租+分割销售”模式,成功吸引家电制造、五金配套等领域的规上企业入驻,实现从核心部件生产到整机装配的家电产业链垂直整合,改造后预计年产值不少于15亿元。
“工改”联动“治水”,经济、社会双效齐抓
“工改”之于中山的影响,不只存在于单个企业、厂房、园区,更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层面发生着“多米诺骨牌”效应。
以“工改”为契机,中山进一步破解了村集体土地租赁乱象。通过深入摸排村集体土地租约长短、层层转租等具体情况,中山针对租约尚未到期的,引入专业机构对剩余租期作合理补偿;针对坐地起价的既得利益者,高举执法利剑,联合法院、环保、消防等部门加速解约。
值得一提的是,村集体经济获得了更强的“造血”能力。中山鼓励产权物业与货币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土地收储补偿,支持“工改”配建产权物业由村集体长期持有,鼓励市属国企和镇属公有企业“统租统管”集体物业,实现村民、集体、企业、政府四方共赢。例如,东凤镇和合工业园改造后预计每年创造集体物业租金收入2000万元,就业岗位新增约2000个,年产值预计达4.5亿元。

中山市东凤镇民乐社区和合工业园改造前后对比。
经济效益得到释放的同时,“工改”还产生了丰富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中山在全省率先推行“共性工厂”理念,利用“工改”腾出来的宝贵空间推进共性产业园建设,谋划推动2500家污染企业实现“园区集聚、统一治污、产业提升”,通过高标准设计、高质量集中建设、高水平运维环保配套设施,实现集约化生产、集中化治污,推动产业结构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并且,中山将“工改”与“治水”联动,聚焦重点河涌流域工业污染情况开展联合执法,实现全市5037家涉水排污企业执法检查全覆盖,查处“散乱污”企业超500家,倒逼涉污企业规范经营、达标排污。此外,在“工改”过程中,中山同步建设河边公园、绿道,沿河岸腾退工业、恢复绿地,腾出生态修复空间,以此建设更多生态公共空间。
另一方面,中山结合“工改”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百日攻坚,有序拆除私搭乱建、安全隐患突出的锌铁棚厂房,依法查处整治无牌无证、非法经营的企业。中山还出台了《中山市工业上楼产业指导与建筑设计指南》,科学制定消防、承重、防雷接地等厂房建筑指标,确保新建工业厂房满足建筑物结构安全等要求。
统筹:罗丽娟
采写:南方+记者 陈少宏永崋证券
优配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